山东大学钱龙配资
葛少华,女,汉族,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她扎根教育25年,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主编国内首部口腔医学思政教材,在北大口腔等国内18所知名院校应用。创新融合思政教育与临床、科研需求,打造全国研究生精品课程和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用前沿成果与临床案例滋养学生。她带领学生攻坚“卡脖子”技术,在牙周组织再生等领域取得突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她将科研过程转化为育人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家国担当。在她指导下,学生屡获全国医学创新大赛、“挑战杯”等赛事金奖,4人次获评省优秀博硕士论文。她将“椅旁思政”融入带教全过程,传递严谨求实的临床态度和守护百姓口腔健康的医者初心,培养有温度的医者。她推动牙周病科成为省内口腔医学领域首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推进牙周病综合系统规范诊疗,制定8项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惠及数万患者。曾获宝钢基金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史宏达,男,汉族,1967年1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他扎根讲台、以身为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建港筑天下”的宽广胸怀与责任担当,培养了一批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他与浪共舞、勇攀高峰,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给祖国偏远海岛送去了“光明”,不断为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实现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注入新动能。他追求真理、开拓创新,带领团队取得一系列国家级专业建设成果,使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从一个年轻专业成长为全国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他胸怀天下、视野开阔,在世界海洋能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不断壮大我国海工科研“朋友圈”。他儒雅谦和、师德高尚,甘做一架“让学生踩着自己登高望远”的梯子,用“大爱”和“大我”诠释着新时代教师之美。曾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课程思政名师等荣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深层油气成藏机理创新团队由国家“海外特聘专家”刘可禹教授领衔,85后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队伍。多年来,团队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立足国家重大需求,致力深层油气勘探“卡脖子”问题持续科研攻关、潜心教书育人。团队成果“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成藏模式”支撑我国首口万米深井钻探论证;研发Sedfill3D软件填补中国“沉积正演模拟”领域工业化软件空白;发表SCI论文400余篇、专著10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省部级奖10余项。团队成员入选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1人获“国家优青”资助,4人入选 “青年泰山”;毕业生超90%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行业,为“端牢能源饭碗”贡献青春力量,团队多位成员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先进材料与特种加工教师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引领,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培养的优秀学生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团队深耕航空航天、深海探测、轨道交通等领域,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蛟龙号”深潜器、港珠澳大桥、新一代高速列车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团队培养出国家级人才5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8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1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团队13名教授全部入选省级及以上人才。
青岛大学
温峥,男,汉族,1982年11月生,无党派人士,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学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Journal of Advanced Dielectrics期刊青年编委。长期从事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科研、教学工作,致力于新一代电子信息器件设计、制备与集成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面上三项、青基一项)钱龙配资,先后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青年专家、特聘专家计划,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优青、省杰青等项目资助。以通讯/第一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两篇)、Nature Communications(两篇)、Science Advance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引用超过1500次。获2024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获2023年度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指导硕士研究生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国家奖学金、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多项。向本科生开设《薄膜物理与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理论课程。
烟台大学
烟台大学动力系统与控制教师团队15名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9人。团队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构建了“科研引领、学科筑基、五育并举”的发展格局。团队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教育系统劳模和优秀人才创新工作室、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等荣誉称号。获评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自主编写13本课程讲义,出版本科和研究生教材各一部,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指导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指导本科生获多项学科竞赛大奖。团队对非线性动力系统控制与仿真进行研究,在控制论三大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数据科学与智能技术”省重点实验、“山东省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山东省无人系统智能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工作。
济南大学
秦晓春,女,汉族,1980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济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导,植物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优青,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青年科技奖、齐鲁巾帼科技创新之星等荣誉称号。
她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在科研创新、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
培育创新人才,践行育人使命。坚守教学一线,专注提升培养质量,构建与实践“产教共生·融创赋能”——生物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带领建设生物技术国一流专业、合成生物学创新实验班、医药康养生物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等平台;指导学院科创团队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2项、金奖1项;学院近两年毕业生深造率达到50%。
投身科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成果入选2015年“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作为主要完成人获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指导研究生在《自然植物》《自然通讯》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自然项目5项、省自然重大基础项目1项。模范引领,凝心聚力,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完善了三个专业的本硕贯通,正在为博士点筹建而努力奋斗。
聊城大学
夏建伟,男,汉族,1978年9月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聊城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在勤教善导、以智启学中彰显师者担当;他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科研高峰,跻身全球前0.05%顶尖科学家榜单;他十年匠心熔铸,打造科研堡垒,厚植聚力科研攻关、培育栋梁之才的学术沃土;他胸怀“国之大者”,着眼国家战略需求,让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智联未来。
山东科技大学
刘伟韬,男,汉族,1970年1月生,民进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扎根一线教学科研岗位31年,先后主持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1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2项。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解决矿山安全开采“卡脖子”技术难题。他大力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指导学生多次在“挑战杯”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9名学生获评全国煤炭行业建功立业优秀毕业生。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霍英东教育教学奖获得者。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突贡专家等称号。
山东理工大学
李波,男,汉族,198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师。他潜心教书育人,聚焦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打造了“党建引领、五环联动”的全过程育人体系,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是36岁破格晋升教授的“新星”。他专注科技创新,创新性地发明了基于直驱理念的车辆底盘核心部件集成与控制技术,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是汽车强国之路的“追梦人”。他勇担社会责任,身兼多家公司的“科技副总”,主动对接国家“双碳”、交通强国等战略需求,突破的关键技术已在中国重汽、北汽福田等企业中推广应用。他带头干事创业,组建了一支涵盖5个学科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创新团队,近5年培养泰山学者2人、省优青2人、省青年科技托举人才4人。他是学院建设发展的“领航员”,积极谋划、紧抓落实,2024年交通运输工程获批山东省首个本学科学术学位博士点。曾获山东省优秀教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本文编辑:小机灵儿
责任编辑:林美妮
山东教育发布 |
| | | |
投稿/新闻线索/爆料视频
一经采用将获得线索奖励
点推荐
粤有钱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