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瑾山月倍加网
经常听家长抱怨孩子毛病多。
做事拖延、调皮捣蛋、你说一句,他回你十句,还动不动闹情绪,不理人。
每当这时,我们总急着纠正,就盼着他们成长为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但你知道吗?
孩子很多毛病,根本不是问题,反而是高智商的表现。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就有一项重要发现:
创造力高的孩子,往往很“讨人嫌”。
他们顽皮、淘气,不按规矩来,还总闯祸,关键是闯了祸,也不怕挨批,挺认死理。
具体说来,如果孩子有以下5大毛病,可别急着纠正。
前阵子,和女儿一起读《绿山墙的安妮》。
作为青少年经典读物,书里的安妮,勇敢、乐观,值得大家学习。
但我注意到,书里还有个叫戴安娜的女孩。
比起安妮的麻利爽快,戴安娜性子温吞,做事犹豫不决。
起初,我觉得戴安娜是胆子小,但细细读来,发现她犹豫背后,是缜密的思考。
比如,村里来了染发匠,安妮想都不想就让人把头发染成红色,而戴安娜却想:染发水好不好,会不会伤害身体;染了头发,会不会挨老师批评,亦或是,染了头发,也不好看。
所以,无论安妮怎么叫她,她就是不去染头发。
后来呢,结果真如戴安娜所料,安妮染了红发后,头皮发炎,还被同学嘲笑是红毛怪。
所以你看,孩子做事纠结,并非胆小不愿尝试,很可能就是比旁人想得多。
《选择的悖论》中有过一段分析:
高智商人面对复杂选择时,会倾向于反复权衡每种利弊,进行较多的分析。
因为分析得全面,考虑得周全,行动上才不会那么快。
这样的孩子,行动上有些拖延,却做事沉稳、靠谱,令人放心。
你家有没有“高敏感小孩”?
别人不在意的事,他往心里去,别人没留意的细节,他全看在眼里。
这就导致了孩子,情绪波动较大,比旁人更容易焦虑、难过、沮丧……
碰上孩子闹情绪,我们第一时间,往往是劝他说:别那么敏感,要戒掉玻璃心。
但心理学上认为,高敏感体质不是什么坏事,而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人格特征。
而无数事实证明,敏感的人,感知力、共情力、洞察力都明显强很多。
可以说,敏感是一种珍贵的天赋,千万别低估敏感的小孩。
我们要做的,不是遏制孩子对世界的感知,而是教会他们如何与情绪相处。
《高敏感人士的幸福清单》中,就给出过建议:
比如,让孩子利用敏锐的直觉倍加网,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比如,用超出常人的共情力,打开人际关系的局面;
比如,利用对事物的洞察,锻炼自己对规律的把握;
再比如,利用细微的观察力,挖掘别人发现不了的机会。
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说:
“高敏感是天赋,而非需要修正的缺点,关键在于学会与它共处。”
不去改变孩子的本性,要教会他利用性格优势,来成为更好的人。
看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的两个儿子,非常调皮。
老大不爱学习,总在学校捣蛋;老二就爱拆家,家里电器、家具什么的,都被他拆了个遍。
很多人为这俩孩子感到惋惜,怎么就不能像爸爸那样,老老实实学习做研究呢?
然而,十几年后,这俩孩子竟双双考入常青藤名校,还拿到博士学位。
他们虽不及爸爸成就高,但也算成功人士。
于是大家好奇,就问罗伯特:“你怎么教育他们的?”
罗伯特笑笑说:
“他们不是听话的好孩子,好动、话多,但我一直没有限制他们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我经常听家里老人讲:“调皮的孩子,其实更聪明。”
因为他们好奇心重,动手能力强,胆子还大,就是又机灵又皮实。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成长过程中,着急上火不如意就对了,这就是孩子的成长,好动的孩子身体健康,后面的心理才有后劲。”
所以,没必要把每个孩子都养成乖小孩。
天性活泼有探索欲的孩子,咱们就该包容他,并正确引导他继续探索。
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联合曾做过一项调查。
他们在波士顿,找来30多名青少年,与他们聊天、谈话、讲故事。
有些孩子很安静,只喜欢听别人说,但有些孩子就是话痨,巴巴说不停。
虽然,话多的孩子有些聒噪,但后期的脑电图显示:
孩子话越密,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
研究者们得出结论:
思维靠语言呈现出来,会表达的孩子,思维也会得到发展,是高智商的表现。
说实话,我经常因为孩子话多而烦躁。
我女儿总能没话找话,从吃喝拉撒,说到学习作业,娱乐八卦。
更别提,我教育她的时候,她更是有一万句话,在那等着我。
我不止一次吼她“闭嘴、安静点”,直到女儿在学校拿到辩论赛一等奖的证书,我才恍然意识到:孩子话多,语速快,很可能脑子转得也快。
之后我有意识地培养女儿阅读,增加她的知识储备,这样与人交流就更顺畅。
如果你家也有个小话痨,别再像我一样嫌弃孩子。
发挥他的优势,在天赋上努力,话多的孩子,一定不笨。
看过一个“天才少女”的报道。
在巴基斯坦,有个叫奇玛的女孩。
她曾在一年,考过了34门GCSE考试,其中33门满分,只有一门差一分满分。
正常情况下,普通学霸,最多也就能考20门GCSE考试,一年34门,几乎不可能。
奇玛是怎么做到的呢?
说来,有些不可思议。
她说:“我每天放学回家,先睡三个小时,晚上七点睡醒后,就沉浸式学习到凌晨。”
于是有人问:“你回家就睡觉,那就没时间和同学们玩了。”
奇玛回答,她就喜欢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做事。
后来,有机构给奇玛测智商,她智商竟高达161,比爱因斯坦还高一分。
讲这个故事,并非让孩子们复刻奇玛的作息。
我的意思是说,有的孩子喜欢做自己的事,不怎么搭理人,正是专注力高的表现。
不要一个劲催孩子去社交、去合作,要允许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淀下来。
有门心理学课程,叫SOLO,就是采用各种办法,教会人们独处。
结果发现,在经过“SOLO课程”训练后,人们思维更加敏捷,做事情更有条理性,更容易进入深度思考之中。
这就是独处时,专注的力量。
眼下的时代,太嘈杂,干扰非常多,专注力愈发成了稀缺资源。
孩子愿意安静下来,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真的很难得。
武志红老师,曾在直播间,和网友们讨论过“自我的形成”。
他说,个性化的自我,就是人在和具体事物碰撞,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
其实,也是他们在与外界的碰撞中,形成的独特个性。
事情面前,孩子是犹豫的?敏感的?还是急着尝试,急着表达?
都是他们在生活历练中,形成的“自我特质”。
这些特质,就是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支点。
不要去打压孩子的天性,要教会他们发挥优势,才能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些小毛病,这恰恰说明,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天赋。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粤有钱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